买球·(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案例展示

案例展示
<<返回上一页

买球官网乡村振兴艺术何为?——合美术馆“十三村”展启幕

发布时间:2024-06-19 14:35:57点击:

  365买球在线365买球在线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农耕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今天的中国乡村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乡村振兴的内容之一就有“文化振兴”,以文化艺术助力乡村发展,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心的议题。于5月29日在武汉合美术馆启幕的“十三村——艺术建构在乡村”展就汇集展示了国内知名艺术家、建筑师及学者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领域的实践、成果和深入思考买球官网。

  5月29日,“十三村—艺术建构在乡村”在合美术馆中庭开幕,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展览策展人仇海波、欧阳甦和参展艺术家代表左靖相继致辞。最后,由中电光谷副总裁陈同举先生宣布展览正式开幕并合影留念。

  这场意义非凡的艺术展览邀请了左靖、渠岩、焦兴涛、贺雪峰、武小川、陈国栋、曾令香、黄明健、张雷、陈婷婷、鲁杨、柯明、碧曳Biye、俞衫杉等13组艺术家、建筑师、学者及其项目参展,展出作品不仅体现了他们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实践中的独特视角和方法,也展示了艺术在促进乡村文化、社会、经济和生态发展中的广泛潜力。这些多样化的探索和实践,不仅见证了艺术与乡村结合的无限可能,还挖掘了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深远意义。

  展览展示于武汉合美术馆三个大展厅中,呈现了由艺术家、建筑师和学者以艺术活动、设计、建筑、节庆、美育、数字艺术等不同媒介激活乡村文化的经典案例。乡建工作者通过多样的艺术文化形式介入乡村,重新挖掘和传承本土文化,引入新的艺术思想和创新元素,打造了一个个赏心悦目的村庄,为乡村注入新的文化活力和创造力。而这些乡建项目又成为乡村居民共同参与与合作的载体,加强了村民之间的联系和团结,提升了乡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展览中,左靖团队的参展项目为“农业科普、地方设计与整村实践”。“整村实践”展示的是团队在河南省修武县大南坡村自2020年开展以来的建设成果,包括改造当地闲置公共建筑群、文化生产、产品生产及儿童美育等;“地方设计”呈现了为湖北省荆门市全新设计的荆品名门·概念店和“源楚:荆门的物产、农耕和文化”的丰富内容;“农业科普”展示了改造后的荆门市沙洋油菜博物馆,馆内设有农业科普展览“油菜:从全球到地方”的博物馆主馆、展示中国油菜科研领域杰出科学家工作与成果的文献馆,和集沙洋县优质农产品的展示、体验、销售为一体的博物馆商店。

  渠岩的“许村计划”和“青田范式”通过艺术介入,促进乡村的文化复兴和情感共同体的建立。2011年,山西省和顺县的许村国际艺术公社成立,修复许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兴建美术馆买球官网、文化广场、书屋等公共文化空间。举办许村国际艺术节,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和当地村民进行在地创作和展示,开展儿童助学等活动,使村民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当地文化输出的主体参与者,促进乡村情感共同体的链接。2016年开始,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青田村,通过环境改善、修复古风、旧房活化等在地的乡村实践,构建乡村礼俗文明的现场。同时,举办青田水乡艺术季、乡建学术论坛、村民文化交流等活动,恢复传统的桑基鱼塘等生态模式,帮助村民重新觉醒为文化建设的主体。

  “关中忙罢艺术节——城乡文化的相互融通与成就”通过传统节庆的活化,展现了乡村文化的生命力。2018年5月,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师生在武小川老师的带领带,在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成立关中艺术合作社,将教育、艺术、乡村建设融为一体,关中忙罢艺术节由此诞生,此后的五年连续举办系列活动,设定终南戏剧节、生态艺术项目、社区艺术项目等多个版块,将田野化为展演现场,与现代城市文明的创新文化、生活美学相结合,共同构筑城乡文化相互成就的有机关系,使乡村成为展示当代文化艺术的新田园场景。

  官桥村老年人协会项目展示了如何以“低成本、高福利”的方式,可持续地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2004年,贺雪峰牵头成立了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高阳镇官桥村老年人协会,通过外部资源的输入,带动村庄内部社会资源的整合,让老年人有一个能娱乐、能拉家常的场所,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真正做到老有所乐。协会开展五项日常活动:维持老年人协会的日常开放;在老年人人生的重要时刻提供福利;看望孤寡或生病的老年人;举办重阳节活动;好媳妇评选。这个项目并非由艺术家参与,而是村庄老人自发建设、自我参与、自主参与,实现文化福利的自我创造,最终实现乡村公共文化重建和农村老年人生活福利指数提高的双重目标。

  羊磴艺术合作社由艺术家焦兴涛于2012年在贵州桐梓县羊磴镇发起,十余年来,这个艺术群体开展了一系列与乡镇社区、乡村社会充分对话的实践活动,其存在和影响已经成为羊磴日常的一部分。合作社将艺术嵌入具体的社会生活空间之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互动之中,重建艺术和生活的连续性,探索了艺术与乡村社区的深度融合。2023年,首届“乡土而新奇”羊磴艺术乡场活动在羊蹬镇举办,“净化羊磴之烟头计划”开展全民参与的捡烟头计划,净化环境。活动期间,艺术家、照相馆主人和居民共同利用羊磴镇老街的一个家庭式老照相馆和羊磴镇的原有材料,对老相馆进行以展示为主、创作为辅的“微创作”艺术改造,《羊磴老相馆》成为艺术参与乡村实践的一个典型项目。

  曾令香发起的人民美术讲习所,以艺术赋能乡村文化和组织振兴,成为艺术共建乡村的示范。2021年,四川美术学院成立酉阳艺术与乡村研究院,将酉阳县花田乡中心村一所村民闲置的吊脚楼进行轻量改造,与中心村村委共同成立人民美术讲习所。讲习所以人民为核心,深入村社、深入群众,发挥学院资源和平台优势,以1+1+1(村党支部+艺术家与学术专家+村民)的组织结构以及共创、共建、共享的方式,开展“艺术+”全链条融合的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从文化艺术与在地民风、艺术美学与民俗、艺术设计与民生的角度切入,启发村民的审美自律与文化自信,发挥百姓内生动力,以美为媒,助推乡村文化、组织及人才振兴,使之成为以艺术激活乡村和艺术共建乡村的示范地。

  “無名营造乡村实践”项目是陈国栋团队在本次展览中呈现的内容,它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黄岗村、归柳村、宰荡村、加宜村、格头村为实践对象,展示对各地方的建筑改造,如“黄冈计划”的公共文化建筑组团、禾仓下的创客中心、禾仓宿集民宿建筑组团、成龙香禾糯酒工坊,归柳杨宅建筑更新等。项目团队尊重并传承了乡土建筑智慧,探索了新乡土建筑的可能性,守护乡村的“过去”,连接乡村的“当下”,并思索乡村的“未来”。

  此外,在张雷和黄明健的青山村项目中,融设计图书馆、青山学堂等项目将当代设计和建筑设计理念和自然生态、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为青山村的公共文化生活和乡村教育带来了全新活力;草堆部落艺术季结合了艺术展览和社区参与,促进乡土文化的复兴;陈婷婷的苍葭冲和诸家村项目,通过文化教育和艺术康养村落的建设,推动乡村品牌的培育和数字化发展;柯明的管窑艺术计划,以乡村的工业遗存保护为目的,通过艺术的方式赋予历史记忆新的意义;高台当代艺术中心的BIYE碧曳项目,专注于和田手工地毯工艺的传承和创新。

  “十三村”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的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思想和实践的深度交流。围绕着这一展览,合美术馆举办了“十三村——艺术建构在乡村”系列活动,其中包括研讨会“当下文化乡建的探索与省思”。

  5月29日上午,以“当下文化乡建的探索与省思”为题的研讨会在合美术馆负一楼多功能厅举办。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左靖,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杨华,中电光谷文创研究所所长、本兮展览策展人仇海波,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本次展览策展人欧阳甦,河南修武县大南坡村运营负责人王凯,無名营造社创始人、主持建筑师陈国栋,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杭州MOMENTUM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黄明健,羊磴艺术协会秘书长付臣亮,艺术家柯明,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刘茂平,湖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李志飞,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俞衫杉等共同探讨了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研讨会开始,此次“十三村——艺术建构在乡村”展览呈现了乡建领域著名的艺术家、学者所做的乡建案例,呈现了丰富、有感知、有温度的乡村文化图景,有助于改变当下民众对于中国乡村“凋敝落后”或是“田园风光”的单一刻板现象。艺术乡建是以文化艺术为媒介,融合各种社会力量进入乡村的社会公共建设的行动。乡建自身也需要直面现实,在不断反复讨论思考和审视的过程中,乡建才能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当前乡建面临着的形势与问题,乡村人对文化的真实诉求,不同的乡建模式和基本原则,以及艺术乡建的可持续发展等等,都是值得深入讨论的议题。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左靖分享了近年来所关注的河南焦作大南坡村乡建案例。左靖团队深入了解了当地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进行了一系列实践项目,如恢复怀梆剧社、推广儿童美育等,提升了乡村文化生活和儿童教育水平。左老师认为,如今城乡资源分布不均,“我们的使命就是把城市中好的资源导入到乡村,把乡村的价值输入到城市”,希望能实现《论语·公冶长》中的“老安少怀”理想社会。

  左靖还分享了大南坡村的原则和工作方法,即社会设计、长效设计和地方设计。早在2001年,左靖就进入乡村进行艺术实践。他关注乡村的文化与艺术表达,现在越来越更侧重于设计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认为设计能解决乡村的多种问题,并提升乡村的产业价值。他提倡长效设计,与D&D机构合作,推广注重功能性和持久性的设计理念,结合地方特色进行设计,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社会学研究者,杨华从社会学的角度谈到了乡村的真实问题和文化诉求。通过丰富的乡村调研,杨华指出乡村治理的难点在于农民参与度低和乡村社会内部的分化与竞争,而能够让村民整合组织起来的就是“文化”。他强调,文化艺术是连接农民、修复乡村社会的重要桥梁,当艺术与群众紧密结合时,其生命力最为旺盛。当前,村民有着丰富的文化需求,但内部难以自发组织。农村社会的分化导致利益差异加大,需要外部资源的介入来撬动农民的积极性、资源和文化艺术细胞。这种“小资源撬动大资源”的策略,通过各种文化组织和其他组织形式,能够激发农民的文化积极性,形成合力,为乡村建设带来希望。

  仇海波提出了当前艺术乡建面临的九个主要问题,分别是同质化、文化冲突与适应性、社区和村民参与度、可持续发展、商业化风险问题、资源分配不均、专业人才缺乏、政策和法规支持和评估和反馈机制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仇海波进一步指出,艺术乡建没有固定的模板或唯一解决办法,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地理和资源条件,鉴于此,应当根据各个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路径探索。艺术乡建具有试验性,要保持审慎、尊重和真诚的工作态度,采用深思熟虑、脚踏实地的实施方式,同时应该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对待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大南坡村运营商王凯介绍了大南坡村的部分运营情况。例如,项目组织怀梆剧团进行演出并给予费用,这不仅让剧团团员有了展示的舞台,还能获得经济收入,帮助剧团持续发展;儿童美育项目让原本计划送孩子去县城就读的家长改变了想法。此外,大南坡村还为中青年提供了就业机会。但是,大南坡村目前面临着群众参与、资金可持续性和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他们只能“保持艺术理念,同时做一些商业化的事情”。

  無名营造社创始人、主持建筑师陈国栋分享了建筑师面临的艰难情况和应对的解决方案。在经济下行和疫情影响下,乡村文旅项目资金匮乏,建筑师难以维持持续工作。以黔东南地区为例,尽管部分地方获得了短暂繁荣,但整体而言,乡村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建筑师们不仅需面对资金问题,还需应对乡村文化、生活方式和建筑环境变迁的挑战。建筑师正探索通过在黔东南砖木结构建筑的实践,整合地方工匠资源和自然资源,开发新的营造体系适应当代发展。同时,他们也在探索如何利用这些资源降低造价成本,推广更适应乡村生活的建筑产品。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黄明健认为,把“乡建”挂上“艺术”的头衔,可能带来布景化、装饰化,甚至网红化的倾向。他分享了青山村的经历,指出建筑师不应仅作为外来者进入乡村,而应成为村民的一员。他们尝试多元定制、自发生长的模式,而非过度包装,以保持乡村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他认为,艺术乡建或乡建艺术,应是两者共同成长的关系。建筑师应反思乡建中的问题,并与其共同成长。

  羊磴艺术协会秘书长付臣亮主要介绍了羊磴艺术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理念。2012年到2020年,合作社经历了从艺术化参与式到结合乡建文化带动经济的转变,合作社践行了“五个不是”原则,强调不是采风、不是体验生活、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乡村建设、不是文化公益和艺术慈善、不是当代艺术下乡。长年以来,合作社与本地居民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通过参与式美术馆如门面美术馆和家庭美术馆让居民主动参与。此外,合作社还发起了“老年计划”和“烟头计划”等以本地居民为主导的项目,解决当地的环境卫生问题和老龄化问题。作为“新羊蹬人”,在参与艺术乡建的过程中,如何融入当地社区、如何产生新的本地文化元素,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都是付臣亮在深入思考的问题。

  艺术家柯明的发言首先从宏观和顶层设计的角度解释了乡村文化艺术,当下,我们从社会学、经济规律、艺术和文化手段构建乡村物理空间,但在现代乡村建设中,乡愁的缺失、村民文化气息的改变、自媒体时代对人际关系的冲击和以经济目标为导向的项目,忽视了乡村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的真正需求。接着,柯明通过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官窑镇的案例,提出了乡村建设应该从内心感受出发,尊重经济和政策,同时关注乡村居民的心灵需求。他还对未来乡村建设文化起点进行了深入思考,希望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为乡村留下真正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财富。

  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谈到,艺术不仅有助于乡村文化建设,也为当代艺术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他提到,作为农业大国,农民和农村应成为当代艺术关注的重点,但长期以来被忽视。本次艺术乡建活动是一个好的开始,为艺术家深入农村提供了机会。他建议,在未来的展览中,应精选乡村,深入展示,提高质量。通过艺术乡建,中国当代艺术可以贡献更多中国元素,向国际展示其独特性和创新性。

  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刘茂平指出当前乡村建设中存在着地方政府角色错位、乡村振兴路径的单一化,以及过度依赖文旅路径等问题。他认为,中国乡建的基本逻辑和必由之路是强化农业自身能力。乡村建设的核心在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及强化农业自身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并推动农业工业化发展。他强调,乡村发展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资源差异,找到适合各自发展的路径。针对艺术乡建中的问题,刘茂平首先提出了立法的重要性,通过立法来确保乡村建设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其次,提供技术支持,关注农业科学的发展,借助科技进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减少进口依赖,并从国内外成功案例中汲取乡村建设的经验。此外,他还探讨了乡村发展的模式问题,认为县城和乡镇的发展对于整个农村的振兴至关重要。最后,他强调了美育在乡村建设中的导向作用,认为提升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湖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李志飞认为,中国丰富的地理性造就了丰富多样性的农村,这是乡村文旅发展的独特资源。然而,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乡村性正面临流失,乡村人口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未来乡村将更多地容纳流动人口和休闲度假者。随着乡村性的解构和流失,新的乡村形态出现,即“后乡村性”,它是乡村性和现代性的一种平衡。李志飞表示,在后乡村性时代,“艺术建构在乡村”要扮演“重构后乡村性”的角色。艺术和文化在乡村中的作用愈发重要,需要把握乡村性和现代性的平衡,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过度的艺术化会使乡村失去其原生性,成为展览品而非生活空间。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俞衫杉在研究中把艺术乡建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属性较强的艺术乡建活动,它虽然有趣有意义,但影响力有限,局限于学术圈、文化圈或知识分子圈。另一类是商业属性较强的艺术乡建,它呈现出项目化和缺乏在地性的问题。俞衫杉认为,艺术介入乡村是一个多元互补的过程,需要综合考量。如何在全球视野下理解和讨论中国乡村艺术或艺术乡建的特色,这是如今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在总结发言中,艺术中国主任刘鹏飞认为,本次研讨会不仅深入讨论了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些现实的问题,还涉及到了艺术乡建的很多因地制宜的实践案例和乡建理念及方法原则,包括艺术家、学者的情怀和责任。有些嘉宾还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启发性的解决方案,这些对今后在乡村从事艺术乡建和文化乡建的从业者提供了非常有启示性的知识分享和思考,同时研讨会也对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传播价值。